查看原文
其他

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同志学习!

矢志报国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4-01-06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院士

从青年时代起就把个人发展

与国家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秉持科技报国理想

投身水声科教为国“听海”60余载

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

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

全省广大教师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典范

教师节前夕

黑龙江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

发出

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杨士莪同志学习的决定


中共黑龙江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党组关于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同志学习的决定

(2022年9月9日)

各市(地)教育局,各普通高等学校,厅直属各单位:

杨士莪,男,汉族,1931年8月出生,现年91岁,中共党员,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终身奉献海洋”奖章、“龙江70年70人模范人物”等荣誉称号,2022年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光荣称号。

杨士莪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在海洋事业急需发展、海军建设急需人才的年代,只争朝夕、不辱使命,成为中国水声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倡导者和推动者,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全省广大教师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典范,无愧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光荣称号!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杨士莪同志学习活动。

学习他矢志爱国奋斗的坚定信念。杨士莪同志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对党充满无限热爱和感恩之情,心存学以报国的鸿鹄之志,发出“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铿锵誓言,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与国家需要、时代需求相结合,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龙江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以浓厚的家国情怀,谱写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报国壮美诗篇。

学习他矢志潜心钻研的赤诚情怀。杨士莪同志始终为国家振兴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呕心沥血,扎根水声学科教育72年,作为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参与培养了中国首批水声专业骨干和青年教师队伍,开创了中国水声教育的新格局,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定位系统研制等重大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习他矢志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杨士莪同志始终秉承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行动准则,从1950年初登杏坛到现如今耄耋之年仍奋战在教学一线,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言传身教,实现了专业建设与思政育人紧密结合,坚守“四个相统一”,当好“四个引路人”,树立了为人治学的榜样,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着精彩人生。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组织,精心部署,通过专题学习、集中研讨、座谈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广播等媒体以及校报校刊、展板橱窗等宣传阵地,采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联动等形式,迅速掀起学习活动热潮,持续加强宣传引领,提升广大教师政治素养和师德涵养。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开展向杨士莪同志学习活动与学习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精神相结合,与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相结合,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增长学识,开阔眼界,坚定教书育人信念,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心怀国之大者,永攀科技高峰,致力提携后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创新龙江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共黑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中共黑龙江省教育厅党组

2022 年 9 年 9 日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杨士莪院士更是

哈工程教师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典范

近日,哈工程也发出

关于开展向杨士莪同志

及其团队学习活动的决定


中共哈尔滨工程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向杨士莪同志及其团队学习活动的决定


各分党委、党总支、党工委,各处级单位:

2022年9月6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公布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士莪同志获得该殊荣。我校成为工信部所属高校和省内高校首获该殊荣的学校。

杨士莪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在海洋事业急需发展、海军建设急需人才的年代,只争朝夕、不辱使命,成为中国水声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倡导者和推动者,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9月9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印发《关于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向杨士莪同志学习。为大力学习宣传弘扬杨士莪同志及其团队为国尽责、向海图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政治品格,矢志创新、攻关不怠、引领学科行业发展的科学精神,立德树人、甘为人梯、培养可靠顶用人才的崇高品质,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自觉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学校党委决定,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向杨士莪同志及其团队学习活动。

向杨士莪同志及其团队学习,就是要认真学习他们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矢志爱国奋斗的坚定信念,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以实际行动坚决拥护“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习他们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矢志潜心钻研的赤诚情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深入海试一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防需求,在倾听大海的声音中敢于创新,刻苦攻关,勇立时代前沿。学习他们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矢志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行动准则,“一站到底”三尺讲台,一生奉献教学一线,一心致力提携后学,坚守“四个相统一”,当好“四个引路人”,书写人民教师的无上荣光。

学校党委号召,各分党委、党总支、党工委要认真组织,扎实部署,把学习宣传杨士莪同志及其团队先进事迹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内容,与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相结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视察重要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精神相结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相结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相结合,与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相结合,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学出自信、学出自豪、学出担当。

各级党组织要用好《杨士莪传》,组织广大党员并带动全体师生学习先进事迹。教工党支部要通过开展“‘三问说透大先生’,争做‘四有’好老师”主题党日活动,深入研讨“何为大先生、因何要大先生、如何做大先生”,提升教师做“四有”好老师的使命与担当。学生党支部要通过“三会一课”或座谈交流等载体,分享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感悟,立志做可靠顶用、拔尖创新的海洋强国追梦人。要组织开展杨士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利用工学周报、工学网、“两微一端”等校内外媒体及其他宣传阵地,采取线上线下等形式,持续加强宣传引领,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浓厚氛围。

各级党组织要通过组织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全校教职员工更加自觉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引导广大学生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信念,传承哈军工红色基因,践行“三个第一”价值追求,与党同心、跟党奋斗,敢为必成、大气谦和,努力彰显“追求进步、奋勇争先”的宝贵特质,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书写新时代工程大学青年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教师节前后

新华社、中国教育报、黑龙江电视台

等20余家媒体聚焦

杨士莪院士

“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的

师者典范

9月15日的《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刊发题为《打开水声世界大门》的杨士莪院士人物通讯,新华社在5大平台同时发布《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91岁仍站着为学生讲课》等文字专访和视频采访报道,阅读量突破200万,黑龙江省新闻联播播放《杨士莪:犹映晚霞满天红》3分钟人物专题新闻。


新华社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

91岁仍站着为学生讲课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关内容~

新华网

91岁院士杨士莪扎根科研教学一线70载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关内容~

央视新闻 

教师节特辑 | 用人生的六十余年倾听大海的声音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关内容~

中国青年网

哈工程杨士莪院士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关内容~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

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关内容~

央广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寄语年轻人:

做人做事做学问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关内容~


媒体记者见面会

教师节前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院士记者见面会在哈工程水声楼举行,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黑龙江新闻联播、黑龙江日报等十余家媒体到会。

采访环节中,杨士莪院士金句频出:“一个国家要富强,自己不干是不行的”“国家培养的人才第一要爱国,第二要能够看到国家的需要,能够看到有什么新鲜的前景发展,能够不断吸收新鲜的知识、新鲜的血液。”“我现在还参加两个项目,我希望将来在海洋开发和开疆保卫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夕阳虽落青山后,犹映晚霞满天红,要发挥余热。”

“杨士莪是我们后边的一座山,有问题的话他可以在后面撑着你,前面有迷惘的时候他会给你指个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杨德森回忆说:矢量探测技术提出之初,理论探索异常艰难,业界也有质疑。正是在杨士莪院士的鼓励和影响下,自己经过16年的漫长探索,才研制出我国第一套矢量声呐。杨士莪对他说:16年能研究明白一个新问题,很好了。

水声学院副院长张海刚作为杨士莪院士的学生接受媒体采访,他回忆说:“我的第一篇英文论文就是杨士莪做的修改,杨院士一次就给我修改了满满7页,论文摘要也给我又重写了一遍。杨院士在治学上非常严谨,在科研上时常鼓励大家‘要时常啃硬骨头,才能练就一口钢牙。’”

院士的育人理念代代传承,水声工程学院院长乔钢教授表示,“当年上杨院士的课时,杨院士经常强调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品德修养,现在我们这一代教师也有意识把这种育人理念传承下去。”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李秀坤说:“院士把培养人才的过程渗透在教学、科研、生活的方方面面,杨院士教会我们的学习方法,一直影响着我,现在我又把这些宝贵的方法教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中国教育报》:打开水声世界大门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关内容~

杨士莪在办公室

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了一场媒体见面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第一次面对记者的集体采访。

“杨院士不喜欢宣传个人,但只要谈水声事业、谈学校发展、谈学生培养,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一位熟悉他的同事说。

一块手表,一串钥匙,杨士莪的出行很简单。

92岁的他依然步履稳健,课堂上更是金句频出。

“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需要结合在一起”

时间都去哪了?老照片、旧版书、老资料,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物品,真实地记录了杨士莪的过去。

“我出生在1931年,那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杨士莪头脑清晰,声音洪亮。

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杨士莪的生命轨迹已然嵌入了国家发展的年轮里。

1950年,杨士莪毅然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肄业,报名参军,来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带着满腔热血投身于蔚蓝的大海。

1952年,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开始筹建,杨士莪又奉调来到了哈尔滨,扎根在这片黑土地上。

那个年代的水声学科在国内属于空白,国家选派了杨士莪等4人到苏联科学院声学所进修。在那里他发现,声呐设计和舰船噪声这两个研究室的门从不对外国人开放。

“真正尖端的东西,你想从国外学,想从国外买,是做不到的。只能自己干,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骨气。”刻骨铭心的感受让杨士莪立志:一定要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声音。

“水声科学是涉及面非常广的专业领域,如果只是办声呐专业,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不立这个标杆,不向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就永远达不到更高水平。”重返学校的杨士莪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需要结合在一起。”杨士莪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导学生的。

九十载春秋未老,百万里桃李同芳。杨士莪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10多名,受教弟子数千人,多数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及学术骨干。

“人退休了,但为国家作贡献的脚步不能停”

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纪念馆”里,杨士莪用日、德、英、俄4种文字记录的笔记格外显眼。

1970年,中国开展了第一颗洲际导弹的研制,杨士莪作为水声测量系统的负责人,领导完成了“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的研制,不但为中国首次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取得成功作出贡献,也为国家海洋工程技术提供了经验,填补了国内空白。21世纪,“蛟龙”号、“科学”号所用的国产高精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追根溯源都可上溯到这一项目的研制。

1994年4月,悬挂着五星红旗、承载近百名科研人员的“勘测三号”和“实验三号”水声科学考察船驶入中国南海。作为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的杨士莪十分激动,这是中国首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声科学综合考察,堪称中国水声界从浅海迈向深海的第一步。

好课程教出一批批好学生。现在,耄耋之年的杨士莪仍然担任本科、硕士和博士的课程教学工作。他主讲的“振动与声学基础”是国内最早开设的水声工程特色专业基础课,是新生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也是学生打开水声世界大门的“钥匙”,而他的科研经历更是一本鲜活的实践教材。

“生命不止,壮心不已”,杨士莪始终战斗在水声科研的第一线。2018年,年近九十的杨士莪仍然身体力行,亲自参加相关科研项目的海试。试验设备准备、日程安排、海洋水文条件监测、海试后的数据分析……事无巨细,杨士莪每一项都要亲自过问、现场解决。

夕阳虽落苍山后,犹映晚霞满天红。“我进入‘90后’了,人虽然退休了,但是为国家作贡献的脚步不能退休,要继续发挥自己微薄的能量,作出可能的贡献。”过了90岁生日的杨士莪还参与了两次科学考察。

“要成为真正站立起来的人”

“国家受欺负,是因为你不行,得自己想办法站起来,把国家发展起来。”几十年的科研经历让杨士莪更加坚定了科技强国、海洋强国的信念。杨士莪还经常对学生说:“要成为真正站立起来的人。”

外场试验、学术会议、顾问咨询……杨士莪的日程表经常排得满满的,但他从未因活动忙而耽误工作,对教学、对学生从不敷衍应付。学生们都说,请杨院士审阅修改论文,一两天就能得到反馈,意见和建议也都写得清清楚楚。讲课时他的语速较慢,却声如洪钟,而且从不坐着,出了名的“一站到底”。

“我们是在党的关怀和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心底千言万语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就唱两句,表个心意。”2021年,在学校举办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有着56年党龄的杨士莪发表感言,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让全场观众泪目。

“青春·党旗·奉献”,2012届毕业生党员们还记得杨士莪以此为题,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党课。杨士莪勉励大家,要不断继承与发扬“哈军工”精神,积极实践、终身学习,为人民谋利益,为党的事业和真理奋斗终身,为祖国富强繁荣建功立业。

“希望我们的后浪,在国家的支持下,为中国海洋事业、水声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在杨士莪的感召下,一代代水声人艰苦创业,把水声事业推上更高台阶,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水声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致敬师者典范!

省领导看望杨士莪院士、吴林志教授

省委书记许勤称赞杨士莪院士:

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很了不起!

师者楷模!

杨士莪院士获选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致敬!《人民日报》报道杨士莪院士:

用心倾听大海的声音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信息来源 | 中国教育报 新华网 新华社 中国教育电视台

央视新闻 中国青年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 央广网 

视频 | 龙头新闻

撰文 | 朱虹

排版 | 付智聪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国家记忆!跟随“大先生”杨士莪,领悟教育家精神
一生为国“听海”——追记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杨士莪院士
中央宣传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时代楷模”杨士莪院士先进事迹在哈工程师生中产生热烈反响
中央宣传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